对种植体周围炎使用含有10%胶原蛋白、牙釉质基质衍生物和多西环素的

更新时间:2020-05-06 17:58
对种植体周围炎使用含有10%胶原蛋白、牙釉质基质衍生物和多西环素的脱蛋白牛骨矿物行再生性治疗:一项3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顾问 译;赖红昌 审校
    关键词:含10%胶原蛋白的脱蛋白牛骨矿物质、釉质基质衍生物、种植体周围炎、成功标准、成功率
    摘要
    目的:关于再生性治疗对种植体周围炎长期疗效的证据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价脱蛋白牛骨矿物质、10%胶原蛋白(DBBMC)、釉质基质衍生物(EMD)和多西环素联合对种植体周围炎相关的骨缺损行再生性治疗的效果。
 
    方法:30例诊断为种植体周围炎(BoP/溢脓,探诊深度大于4mm,影像学骨吸收超过20%,至少行使2年功能)的患者被纳入研究。临床测量包括探针深度、牙趣退缩、影像学的骨填充、牙龈炎和探查出血/溢脓。在手术入路及清创后,用24% EDTA对种植体表面去污2 min,骨缺损用DBBMC、EMD、多西环素粉混合充填。必要时采用结缔组织移植覆盖缺损部位,在术后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时记录临床测量结果。
(a)基线,牙龈炎症伴化脓。(b)翻瓣后,缺损处充满肉芽组织。(c)用低功率超声机清创术后的缺损区。(d)用24% EDTA去污2分钟。
(e)去污后的骨缺损区。(f)用DBBMC.EMD和多西环素的混合物覆盖缺损区。(g)用CAF和CTG完成缺损区的覆盖。(h)术后2周复查。(i)术后12个月审查。(j)术后36个月审查。
 
    结果:初访时平均探针深度为8.9 mm(±1.9),平均骨丧失为6.92 mm(±1.26)。平均探查深度和骨丧失均较基线显著降低,12个月时分别为3.55 m(±0.50)和2.85 mm(±0.73), 24个月时分别为3.50 mm(+0.50) 和2.62 mm(+0.80), 36个月时分别为3.50 mm(±0.50)和2.60 mm(±0.73),在36个月后,56.6%的种植体被认为获得了成功的治疗(根据成功治疗结果标准:PD < 5mm,进一步骨吸收不>10%,无BoP/溢脓,前牙区种植体牙龈退缩退行不>0.5 mm前种植体,后牙区种植体不>1.5 mm)。
 
    结论: DBBMC, EMD和多西环素联合应用于种植体周围炎的再生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纳入EMD方案的效益应该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进一步验证。
 
    种植体周围炎被定义为影响种植周组织的炎症过程,导致支撑骨丧失(Zitzmann & Berglundh, 2008)。报道的种植体周围炎的患病率因使用的定义标准而异,从6.6%到36.6%不等。由于种植体植入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预测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种植体周围炎。
 
    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表明,牙周炎和种植体周围炎之间存在类似的发病机制。因此,人们提倡采用类似的治疗方法。然而,人体组织活检结果显示,与牙周炎相比,种植体周围炎的炎症浸润向根方漫延更为明显,这表明种植体周围炎的进展可能比牙周炎更快,且/或病变可能较少被抑制。种植体周围疾病进展的潜在加速特性表明,对于种植体周围炎,需要一种比牙周炎更“积极”的治疗方法。的确,在第六届欧洲牙周病研讨会上得出的结论是,在大多数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治疗中,单单行非手术治疗似乎是不够的,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现有的关于种植体周围炎管理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抗感染治疗方面,包括非手术或手术清创和去污,然后进行支持性治疗或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再生。然而,关于种植体表面净化方法和骨再生材料使用的细节仍有争议。许多种植体再生外科治疗研究,包括使用带或不带膜的骨移植/骨替代物,已经报道了至少3年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善。这些临床研究使用了不同的骨增量材料,因此很难得出哪种方法更优的结论,但目前没有可用的方法能够取得预期的成功结果,因此,需要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再生性治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利用釉质基质衍生物(EMD)等生物活性材料改善骨传导骨移增量性能的研究报道仍十分有限。本临床病例队列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联合应用含10%胶原蛋白脱蛋白牛骨矿物质(DBBMC)、EMD和外用抗生素多西环素(Doxyeyeline)种植体周围炎行再生性治疗后3年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本文刊登在《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中文版 2019年6月 第4卷 第2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laihongchang1.com/teaching/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