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膜暴露对引导性骨再生术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更新时间:2020-07-09 09:01
屏障膜暴露对引导性骨再生术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张翌婕 译;王刃 审校
    关键词:牙槽嵴骨增量,骨再生,口腔循证医学,meta分析,综述,手术创口开裂
    摘要
    目的:本综述旨在评价屏障膜暴露对种植体周围位点及缺牙区牙槽嵴引导性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由两名独立评审员在四个数据库中进行电子及人工文献检索,包括MEDLINE, EMBASE, 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截止到2017年2月前的文献。如文献报道了屏障膜暴露及未暴露情况下GBR治疗结果的人体临床试验或病例系列,则被纳入本综述。对其进行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计算两组间的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以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结果:共有八篇文献被纳入进行定量分析,缺牙区牙槽嵴的水平骨增量在膜暴露及未暴露位点的WMD为-76.24% (95%C1为-137.52%到-14.97%, p=.01)。另外,种植体周围骨开裂减少量在两组间的WMD为-27.27% (95%C1为-45.87%到-8.68%, p=.004)。两项分析均显示在未发生屏障膜暴露的区域骨增量的效果显著提升。
 
    结论:根据本研究的结果,GBR术后的屏障膜暴露对骨增量效果表现出显著的不利影响。对于缺牙区牙槽嶙,膜未暴露区域相较暴露区域多获得74%的水平向骨增量。对于种植体周围骨开裂缺损,膜未暴露区域相较暴露区域多实现27%的缺损区域缩小。
 
    牙槽嵴骨量是种植体获得初期稳定性和长期成功的基础。骨量不足是临床医师首要关注的问题,需要在治疗计划的早期得到解决。Buser, Martin以及Belser(2004)曾指出牙槽嵴骨量不足的病因可能为先天的解剖因素或病理性改变。为了标准化骨缺损相关参数,几位研究者提出了分类系统。每位研究者根据缺牙后牙槽嵴骨吸收的进展定义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骨量不足:水平向,垂直向以及前两种方向的结合。在评估缺牙区未来的种植体植入时,理想的治疗结果需要足够的水平和垂直向牙槽嵴骨量。为了防止种植体植入后的进一步骨改建,Spray, Black,Morris以及Ochi(2000)提出种植体需要1.8 mm颊侧骨厚度以及0.5 mm的腭侧骨厚度用以保证种植体的长期成功。此外,Tarnow, Cho, andWallace (2000)建议在种植体和相邻牙根保持至少1.5mm的间距,两个种植体之间保持至少3mm的间距,以达到理想的邻间隙区骨水平并起到支持龈乳头的作用。
 
    目前已提出了几种用于骨量不足牙槽嵴增量的技术并被广泛应用。引导性骨再生术(GBR)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包括使用移植材料以及屏障膜,屏障膜可为不可吸收膜或可吸收膜。其他技术包括自体骨块移植(Misch, 1997)或骨劈开技术(Simion, Baldoni, &Zaffe,1992)。另外,用于增加缺牙区牙槽嵴骨量的牵张成骨技术也被提出(Chiapasco, Romeo, & Vogel, 2001; Chin,1999)。最近,“三明治”技术也被用于种植体周围水平和垂直向骨缺损的重建(Wang, Misch, & Neiva, 2004)。上述所有技术都是有效的,然而,在这些治疗的愈合期中可能发生相关的并发症,导致不良的治疗效果。
 
    成功的GBR需要在手术期间及整个愈合过程中遵循四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初期关闭创口,血管化,空间维持以及创区的稳定性,即所谓的PASS原则(Wang & Boyapati, 2006)。任何这些原则的相关并发症都可能导致屏障膜过早暴露,从而可能影响骨再生过程。为了尽量减少并发症的风险,临床医生应评估剩余角化龈量,组织生物型,前庭深度,组织瓣弹性,骨缺损类型及大小,及使用的屏障膜类型(Chao,Chang, Fu, Wang, & Chan, 2015)。以上所有因素都已被确定为屏障膜暴露的危险因素。
 
    由于需要了解屏障膜暴露对于GBR效果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为比较膜暴露及未暴露区域GBR术后骨增量的多少。主要结果为缺牙区牙槽嵴水平向骨增量的百分比,次要结果为种植体周围区域骨开裂减少量的百分比。

    本文刊登在《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中文版 2019年6月 第4卷 第2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laihongchang1.com/research/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