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块状骨vs颗粒状骨替代材料进行种植体周围缺损引导骨再生后的硬组织变

更新时间:2022-03-10 16:46
采用块状骨vs颗粒状骨替代材料进行种植体周围缺损引导骨再生后的
硬组织变化:随机对照研究的6月结果
钱姝娇 译;庄龙飞 审校
    摘要
    目的:为了测试用于种植体周围缺损的引导骨再生(GBR)的块状骨替代物是否能够获得相比于颗粒状骨替代物更大的硬组织厚度。
    
    材料与方法:在24名患者中,拔牙后4个月以上放置了24个两段式种植体。随机分配后,12个种植体周围的骨开裂采用单个的去蛋白牛源性骨矿物质(DBBM)块进行移植,另12个骨开裂采用颗粒状DBBM进行植骨。所有部位均覆盖有胶原膜,并用可吸收的膜钉固定。伤口缝合后和6个月后,立即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在种植体肩台水平测量硬组织的水平厚度(HT)。

图1.(a,b)种植体植入后的骨裂开。用(c)颗粒状脱蛋白的牛源性骨矿物质和(d)用聚丙交酯针固定的胶原膜引导骨再生。
(e)伤口关闭后即刻(左)和软组织缝合后6月(右)的CBCT口腔图像。
(f)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二期手术时垂直向骨缺损未完全解决


图2.(a,b)种植体植入后的骨裂开。用(c,d)个性化塑形的脱蛋白牛源性骨矿物质和
(e)聚乳酸针固定的胶原膜引导骨再生。(f)伤口关闭后即刻(左)和软组织缝合后6月
(右)的CBCT口腔图像。(g)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二期手术时垂直向骨缺损完全
消失并且维持良好的牙槽嵴轮廓

 
    结果:伤口缝合后,块状组的中位HT为3.35 mm(平均值3.38),颗粒组为2.85mm(平均值2.73)。在6个月时,中位HT在块状组中降至2.90 mm (平均值2.71),在颗粒物组中降至0.2 mm (平均值:0.52)。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在愈合6个月后,用于种植体周围缺损GBR的块状骨替代物优于颗粒状骨替代物。
 
    采用颗粒状骨替代物结合胶原膜(CM)的引导性骨再生(GBR)是目前种植体周围骨增量应用最广泛且记录最充分的方法。大量短和两个最近的长期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就种植体生存率和邻面骨水平而言,GBR同时放置的种植体的性能与完全置于原始骨骼中的种植体相似。以前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植体周围缺损使用颗粒去蛋白的牛源性骨矿物质(DBBM)和CM治疗,发现5-9年后颊侧骨水平保持了良好的水平。此外,最近一项针对受试者内部控制的15年随访临床研究发现,与完全置入原始骨中的种植体相比,使用颗粒DBBM和CM与GBR同时植入的种植体在颊骨尺寸上没有差异。颗粒状骨移植物与CM结合使用的GBR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形态稳定性,通常会导致植骨体积的部分丢失。这些材料不能很好地承受软组织的压力,增强部位的压缩可能导致骨替代材料移位。因此,使用颗粒状骨替代物和CM并不是增加脊缺轮廓的最佳选择(Benic & Hammerle, 2014)。
 
    块状骨移植物为覆盖膜和粘膜提供了更好的机械支撑。因此,它们可能会获得牙槽嵴增量的更好结果。以前对骨块替代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之前的牙槽嵴增量。结果表明,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DBBM块或马源性骨矿物质块均成功地增加了水平向牙槽嵴轮廓。
 
    最近的研究评估了在种植体植入的同时使用骨替代块来增强缺损的牙槽嵴轮廓。一项体外试验研究了伤口闭合过程中GBR增强区域的尺寸稳定性(Mir-Mari et al, 2016)。已经发现,软组织缝合引起大量的颗粒DBBM位移,从而导致增大部位的水平厚度减小。相反,使用DBBM骨块的部位的厚度减小较少。平均而言,使用骨块代替颗粒状DBBM可以将种植体肩部的厚度减少量减少50%以上。通过用可吸收膜钉固位可达到类似的有益效果(Mir-Mari et al.,2016)。根据这些体外实验,在最近的临床前研究中研究了含胶原的马来源骨块,DBBM块和颗粒DBBM在种植同期GBR的体内性能(Benic, Thoma et al., 2017;Benic et al. 2016)。所有植骨材料均与CM结合使用,以扩大箱形种植体周围缺损。愈合4个月后,马来源骨块在硬组织和软组织脊轮廓中表现出最佳的效果,其次是DBBM块和颗粒DBBM。
 
    本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用于种植体周围缺损GBR的DBBM骨块是否获得与颗粒DBBM不同的硬组织增加厚度。增加的硬组织的组织学分析结果将在随后的出版物中介绍。
 
 
       本文刊登在《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中文版 2020年6月 第5卷 第2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laihongchang1.com/research/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