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缺失后的牙槽骨吸收对下颌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患者的直接种植有不利影响

更新时间:2021-10-09 17:32
乳牙缺失后的牙槽骨吸收对下颌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患者的直接种植有不利影响 
吕晓蕾 译;王刃 审校
关键词:先天缺失,牙槽嵴,牙种植体,下领骨,乳牙,第二前磨牙 
 
摘要
目的:利用CT图像比较下颌第二前磨牙(P2)先天缺失患者在乳磨牙缺失前后的牙槽骨骨量,评估直接种植的可能性。
 
方法:将150例患者的下颌骨CT图像分为三组,评估牙槽骨骨量:(i)P2先天缺失,乳牙在原位,第一前磨牙(P1)和第一磨牙(M1)正常萌出(AW) ; (ii)P2先天然失,乳牙不在原位≥3m,但P1和M1正常萌出(AWO); (iii)P1,P2,Ml均正常萌出(CTR),数字化模拟3.5/4.3x10 mm的种植体直接植入的可能性,并与实际治疗进行了对比。

(a)右下颌第二前磨牙规律萌出(CTR;平均宽度A+C:10.9mm); 
(b)左下颌第二前磨牙发育异常,乳牙原位(AW;平均宽度A+C:9.6mm);
(c)右下族第二前磨牙发育异常,乳牙缺失(AWO;平均宽度A+C:7.4mm)。
白色线段表示5 mm
 
结果:AWO组冠方牙槽嵴颊舌向宽度(7.3±2.0 mm)统计学上显著小于AW组 (9.2±1.4 mm)和CTR组(9.5±1.1mm);宽度减少主要是牙槽嵴颊侧“塌陷”。在AWO组和AW组中模拟直接植入3.5mm直径种植体的可能性分别为62%和86%,植入4.3 mm直径种植体的可能性分别为56%和84% (分别p=0.006,P=0.002)。 AW组的所有患者(22)直接植入种植体都是可能的,而AWO组中28%患者(11/39)需要先进行骨增量。
 
结论:P2先天缺失且乳磨牙缺失≥3m位点的牙槽骨量与P2先天缺失但乳磨牙位于原位的住点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牙槽嵴冠方。因此,我们建议尽可能长时间保留第二乳磨牙,以便于后期直接植入种植体,减少额外骨增量程序的可能。
 
      约3%的人群受到下颌第二前磨牙(P2)先天缺失的影响,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P2先天缺失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涉及到关闭间隙或维持间隙,这取决于多个因素(例如患者的年龄和牙龄、乳牙状况、牙弓长度、颌面部轮廓、存在的错牙合、患者意愿和成本)。关闭间隙可以通过固定矫治器治疗,逐步拔除乳牙[即渐进式片切或半切或拔除乳牙后自发关闭间隙来实现。维持间隙则可以通过尽可能长时间地保留第二乳磨牙,第三磨牙或上颌P2的自体移植,种植支持式修复,正崎辅助种植位点转移技术移动第一前磨牙(P1)后在P1处植入种植,或牙支持式修复来实现。考虑到P2先天缺失的患者通常在年轻时即有修复需求,邻近牙齿多完好无损,故种植牙往往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种植治疗的长期成功与诸多因素有关,除去其他因素,如果是骨水平种植体则需要完全位于骨内。恒牙拔除后,牙槽骨量将会明显减少。尤其在拔牙后的前3个月内,冠方或边缘处牙槽嵴颊舌向宽度丧失约35%。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乳牙缺失或拔除后牙槽崎骨量变化的数据很少;基于对P2先天缺失患者的牙齿模型分析,Ostler和Kokich (1994)报道了25%的牙槽嵴宽度丧失在拔除第二乳磨牙的前3年内,此后只有极小的变化,在拔除后约6年时宽度丧失为30%。此外,该研究还报道了在第二乳磨牙拔除、牙槽嵴重建后,剩余牙槽嵴颊舌向宽度约为8.5mm,骨量充足可以进行种植体的直接植入,也就是说,此位点可植入标准径种植体且距颊舌侧牙槽骨边缘各1 mm。然而,基于牙齿模型对缺牙区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够精确的(不同标志点的重复使用具有挑战),并且这无法提供牙槽骨和牙槽软组织的相对组织量以及组织量变化的相关信息。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CT图像比较下颌P2先天缺失患者在乳磨牙缺失前后的牙槽骨量,并评估直接种植的可能。

      本文刊登在《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中文版 2020年3月 第5卷 第1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laihongchang1.com/research/1798.html